享受回家的感覺

文學與歷史的漣漪,打開了文學巷的夢想

走進河堤里,處處可見每個小角落都充滿了巧思與驚喜,步行在同安街上,可發現腳下用大理石雕刻的詩句,不禁讓人想停下腳步,細讀這美麗的文學詩詞,還有可愛塗鴉壁畫的趣味,讓人不得不拿起手機拍照留念,這些用心的設計,宛如私房秘境,讓人有股動力想繼續地探索下去,但這種充滿藝術文學意境的河堤里並非一蹴而成,而是里長鄒士根經過多年的努力,按部就班而有的成果。如今,河堤里擁有了一條文學步道,全因鄒里長與里民合一的心,而「紀州庵」就是打開文學巷夢想的開始,更重要的是,它打開了里辦公處與里民的距離,讓彼此能更「生活在一起」的關鍵。

( 社造藍圖的起點 : 以紀州庵為核心,啟發了河堤里 鄒士根里長對文學巷的想像與計畫。)


走進河堤里,處處可見每個小角落都充滿了巧思與驚喜,步行在同安街上,可發現腳下用大理石雕刻的詩句,不禁讓人想停下腳步,細讀這美麗的文學詩詞,還有可愛塗鴉壁畫的趣味,讓人不得不拿起手機拍照留念,這些用心的設計,宛如私房秘境,讓人有股動力想繼續地探索下去,但這種充滿藝術文學意境的河堤里並非一蹴而成,而是里長鄒士根經過多年的努力,按部就班而有的成果。如今,河堤里擁有了一條文學步道,全因鄒里長與里民合一的心,而「紀州庵」就是打開文學巷夢想的開始,更重要的是,它打開了里辦公處與里民的距離,讓彼此能更「生活在一起」的關鍵。
 
鄒里長一直期望河堤里能帶給人「一走進社區,就像是回到家的感覺」,因此鄒里長積極爭取讓閒置已久的公有土地回歸公共使用,於是調閱都市計畫,發現紀州庵這片一再失火的破舊老房子原來是一塊停車場用地,於是與停管處協調,提出以保存老芒果樹為前題的停車場建置計畫,然而部分里民發現,施工的過程對樹木的不友善,也認為社區將失去綠意盎然的土地,在鄒里長與城南水岸文化協會的努力下,透過協調溝通,與公部門達成共識,才縮小停車範圍,擴大綠地的保存,最後定案就是從100部停車格縮小至僅有23部的ㄇ字型停車場。
 
為了讓里民也能自由享用公園綠地,綠地的環境維護全改由里辦公處認養,鄒里長親自認養綠地的用心,里民不僅看見也感受到了,因而主動與里長提出能否一同參與鋤草的行動,一起來照顧這塊土地,如此打破隔閡的互動,讓居民不再單純僅是綠地的使用者,而是成為與里辦公處一起認養的經營者。
 
不僅如此,鄒里長更與時任文化局長的李永萍陳情,期望爭取經費修復紀州庵料亭古蹟,在一點一滴的努力下,紀州庵因著里長10年的投入,才讓原本默默無聞的社區死角空間,變身成至今的紀州庵文學森林。因著10年的醞釀,里長打造「文學巷」的夢想一直都沒有停過。
 

失落空間的改造,滾動出新的活力

里民與志工的參與,是讓社區改造空間能永續經營的關鍵,因此,「一起動手做」成為了里長致力推動的優先方案,2014年,社區協同公民教育社群一起提出「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」計畫,也就是改造同安街87號閒置空間的「扭轉吧施洛德文學花園」計畫。在中正社區大學與景觀設計師陳彥良的帶領下,里長再次打開了人際間的隔閡,開放市民參與學習,從認識社區、創意發想到一起動手改造,讓市民能一起清理環境、刷油漆、疊磚砌磚、覆土到種植栽、牆面彩繪,歷經約半年將原本荒廢閒置空間改造成充滿綠意及生機的彩繪園地,讓市民能一同見證一塊荒地從無到有漸進式的改變,並讓參與者感受到此成就感的無價,更清楚理解自己不再僅是使用者,而是自己的家園自己維護的經營者。
 
位於同安街87號的「扭轉吧施洛德文學花園」逐步改造面貌
這塊變身為花園的荒地,如今已為社區滾動出許多新的活力,彷彿已成為居民重要的日常場域,如市集的舉辦、氣功運動的教學、社區耆老們的故事分享,而兒童手作及遊戲學習活動的舉辦,與菜園的推動,也打開了長青與孩童的互動。
 
經過歷年的耕耘累積,集結社群培力的能量,讓鄒里長更勇往邁進,繼續推動及改造城南巷弄,於是2016年再次提出改造同安街101巷的「城南101‧味覺交流站」計畫,降低圍牆高度,打開社區隔閡的邊界感,透過與市民的參與及體驗,持續地滾動著文學巷的夢想。
位於同安街101巷的「城南101‧味覺交流站」改造面貌
 

享受回家的感覺,從社區自主營造開始

鄒里長期望「社區自主,帶著里民一起合力完成想要做的事」此精神能永續經營下去,家園的維護是里民每個人的責任,更是里民能熱心一同參與的義務,而「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」就是支持此精神而誕生的都市再生計畫,如此才能讓社區激發出更多的變化,也更符合社區營造的參與精神,呼喚更多的年輕朋友加入維護家園,在河堤里享受「回家」的感覺。

2 thoughts on “享受回家的感覺”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