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情與溫度交織的明興社區
走在明興里的巷弄間,一根一草,都隱約地感受到在都會化的土地上已經難尋的「溫度」。有對大地的溫度、對生態的溫度、對人群的溫度,最重要的是,有對「里」的溫度,這份情感在明興里里長鄢健民的身上都強烈地感應到。
一位曾在國防管理學院教書,不到五十歲就退休的軍人鄢健民,因對明興里的熱愛,秉持著「邊做邊學,一起解決問題,重視社區互動」的心態,在臺北市文山區明興社區發展協會以理事長的身份,默默地耕耘與付出四年的歲月,也因此更加凝聚了對社區營造的責任感,終於,在2010年當選里長,承接為民服務的使命,擴大服務範圍,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社區。
其實,社區營造最重要的核心在「人」,而人又是最複雜的生物,要在沒有競爭且創造共好的環境下,推動社區改變並非容易的事情。然而,明興里的特殊在地文化,卻成了推動社區營造的最大動力,那就是難以取代的鄉村質樸特質、軍公教裡遵行制度的文化精神。明興里是一塊未完全都會化的土地,里民以軍公教背景的人居多,因此居民宛如精神合一的團隊,加上鄢里長既嚴謹也富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,才能讓社區居民能在這人情與溫度交織的「都市桃源幸福社區」內,都能出自內心與熱情地參與每一項志工服務,彼此各司其職,各安其位,一點一滴地將自己的生命貢獻在這塊土地上,可說是「生態宜居」的好地方。
誕生為用而訓的多元志工
明興里擁有強烈向心力的志工團隊,全因鄢里長所推動的「志工管理制度」。起初社區志工僅有「守望相助隊」,但並非想投入志工服務的居民都對此領域有興趣,於是2006年,明興里就推出「培訓志工觀察社區需求」的計畫,經過一番努力,也為社區找著了另一片天,也就是明興里最大的特色「豐富的生態資源」,因此「生態志工」的共識就此油然而生。
2006年起社區積極投入打造生態社區工作,居民也因著活潑有趣的系列活動,如夜觀螢蟲、出版生態手冊、生態教育體驗活動等,抹除了人際間原本疏離的隔閡感,彼此的感情也更加地融洽。為了帶給居民更好的志工服務品質,2015 年推出了志工管理制度,透過課程為用而訓,再加上嚴謹的淘汰制度,亦能讓更有心的人加入志工行列。經過長年的管理,凝聚了將近300位明興里志工的強烈向心力,希望讓這塊「生態宜居」的瑰寶更加的友善與美好。
( 圖左 ) 採訪當日恰巧遇見北榮、萬芳、馬偕、慈濟醫師志工團隊參訪明興里。鄢里長注重照顧長者的健康,整合了相關資源 : 有義診、銀髮體適能課程等,實是當地居民的福祉。
打開隔閡新生命,環境護育綠生活
明興里因為擁有一群喜愛生態自然、樂衷為自己社區貢獻付出的志工們,以及秉持著「堅持到底,永不放棄」的鄢里長,再加上社區里民願意「OPEN」心胸去嘗試新的可能性時,明興里就更邁向鄢里長期望打造家園為「生態宜居」的目標。
社區將廢棄再利用,使用被打掉牆面所留下的碎石原料,在志工們協助下,鋪整出友善生態的環境步道。
當鄢里長開始有意規劃明興里的生態環境時,發現了政府於2014年所推動的「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」計畫,為了保護位於台北市少有且也是明興里最珍貴的生態資源,於是分別提出了2015年的「Get into the Green-搭建明興生態環境教育探索平台」、2016年的「回歸自然、步道手作-還物種與人友善的空間」兩大計畫。鄢里長以「環境護育」為宗旨,讓參與的志工們能帶著環保友善的觀點同心改善生活空間、保護自己的生態家園,進行減少廢棄物外運、增加現有材料再生使用的改造方案,透過討論與重新配置,找到最適宜的使用方式。團隊達成共識後,便以充實環境教育功能,最低干擾為改造原則,一起攜手採「手作」方式完成,在山林間打造出一座可容納約15至20人的平台,後續又分梯次逐步改善現有水泥步道,營造友善自然生態。明興里更期望連接起被興隆路和萬芳路截斷的生態廊道,重現三百年前各種物種植物優游其間的綠意森林。
這幾年的努力,明興里OPEN了所有的阻隔,讓原本樸實寧靜的住宅區也開始有了意想不到的變化。2016年更提出了「圍牆拆 心橋通 友善空間訴關懷」計畫,將認養的公家閒置宿舍規劃為長者活動的據點,並注入「生態館」的元素,與社區工班們一起將圍牆敲除降低、水泥鋪面改為透水環境,再次朝著「OPEN」的目標,打造了一個新公共空間。再加上此社區關懷據點定期「貼近民眾心理」的經營維護,也活化了社區日常生活與街坊鄰里的關係。在人情淡薄的都會社區環境中,在明興里卻感受得到這份用心與細心,以及塑造「生態宜居」的環境,真的是難能可貴。
廢棄眷舍 「圍牆拆 心橋通 友善空間訴關懷」逐步改造面貌。
超越自己,達成目標,Just do it !
然而,一路走來,鄢里長在推動社區營造過程中,也曾遇到了資源有限、居民無共識的瓶頸,使得改變公共環境的規劃執行窒礙難行。2014年,鄢里長想改建廢棄多時的游泳池,以透水鋪面的地板設計,達到降溫、吸廢氣的效果;並加裝太陽能板,自產電能把水從水塔中抽出,進行過濾,讓水能直接生飲。一個出於改善閒置空間,並轉變成環境教育場所,或防災收容所,期望社區能有個環保、安全的活動空間的好意,卻在政府經費修建規定「所有權會議的人員須全數通過才可執行」的困難度中遇到瓶頸。因終究仍有少數反對票,只好讓此案擱置,但鄢里長不氣餒,依然努力找尋其他資源,因此開始規劃募款機制,只為了讓明興里成為更友善環境的家園。
由於鄢里長秉持「做中學,學中做」的態度,長年經驗的累積,也因此領悟到「想做什麼就能找到對應資源」的技巧。從2007年就開始推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,投入老人長照的改善,並於2015年起獲得了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-社區金點獎」,2016年又更OPEN了里民間的心胸,打造了社區關懷的新公共空間。不僅如此,里長近年也開始注重兒童的關照,以及發現擁有學齡前孩童的家庭所遇到的問題,於是規劃了「育兒友善園」計劃,執行的過程中,資源的尋求已不成太大問題,反而是推動社區營造時,始終都會遇到的循環問題「促進人的溝通」才是持續努力要去解決的,但鄢里長相信「超越自己,達成目標,Just do it」,互助友善的家園終能有所成就。
藝術進入社區-芝麻想開門,童趣防災公園面貌。
成為台北市擁有「生態宜居友善家園」品牌代表的明興社區
在台北有兩個地區很有趣,那就是天母與民生社區,雖然他們各自有行政區的歸屬劃分,但住在當地的人從不說自己住在士林區或松山區,而是會說:「我住天母。」或是「我住民生社區。」其實都歸因於當地有其特殊的文化歷史演變,導致住在當地的人都有著一種向心力極強的歸屬感,而下一個「我住在明興社區」就是鄢里長期望達到的境界。達到此境界是一個挑戰,這並非僅是300位志工的共識,而是全社區7000多位居民的共識,那就是肯定明興里是一個「生態宜居友善家園」的地方。
為了邁向「生態宜居友善家園」的目標,「宜居」就不能不脫離安全與防災,如今「生態環境」的形象已形塑成功,而鄢里長2011年起也努力地朝向「安全」的目標,關注社區安全、防災問題。鄢里長在今年四月「OPEN」了社群的邊界,突破「里」所劃分的行政邊界,串連多樣社群打造包容的社區空間,推出全民參與的「社區安全防災演練」,打造一個能快速反應,及迅速復原的韌性社區,讓居民過得安全、舒適,朝永續發展的方向前進。
如今,鄢里長又再邁向目標一大步,為形塑明興里成為台北市「生態宜居友善家園」的品牌象徵,今年期望透過「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」此計畫,將綠生活、藝術元素、生態園圃、友善育兒、環境教育、環境改造、互助共好、安全防災的精神注入在明興里下一步所要規劃的「社區長廊」。透過此長廊,再次打開民眾的心胸去接受過去不曾有過的作法,打開空間讓藝術與設計進入,打開一切的阻隔讓民眾進入,將此「生態宜居友善家園」視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,讓此長廊處處可見居民的溫暖與可愛,感受每個友愛空間的細節,體驗生態自然的奧祕,看見藝術設計的美妙。打造一個生態、宜居、安全的生活環境。
經過一步一腳印地累積,不久的將來,居民對於自己所住的地方也擁有了強烈意識,那就是相信明興里是台北市唯一擁有「生態、宜居、安全」的生活環境,更是「生態宜居友善家園」的品牌象徵,未來也會自豪的說出「我住在明興社區」。